让上课变得不一样—牌卡在生涯规划课程的运用
文章:李孟真
壹、前言-协助学生做生涯探索
近二十年来,全球经济政治环境历经许多前所未有的巨变,许多事件的发生与演变轨迹已经无法用过去经验预期与因应。处于变动频繁的环境下,势必大大增加生涯决定的变量与难度。然而,越是如此,越需要深入了解自我,掌握信息并分析,且关心全球趋势,全面提升生涯规划能力,为自己开辟人生道路。那么,何时是开始学习生涯规划能力的恰当时机呢?我们可以从生涯发展论和心理社会发展论发现,两者均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思索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
|
提出者 |
发展阶段 |
理论内涵 |
生涯发展论 |
舒伯(Super)
|
15~24岁 |
初步思考未来发展方向,透过各种的尝试、探索或体验,逐渐厘清职业偏好,最后形成具体决定 |
心理社会论发展 |
艾瑞克森(Erikson)
|
12~18岁 |
自我统整(认同)与角色混淆。发展顺利则能拥有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发展受阻则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
从心理社会发展论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非常关键,大大影响人生未来走向。如果能够帮助青少年有系统的学习生涯规划的方法,不但装备好面对未来的选择能力,更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确实非常有意义与价值。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可以用什么方式协助学生有系统的探索呢?
贰、牌卡运用于生涯探索的优势
观察目前教学现场,牌卡是经常被教师运用的生涯探索教具,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牌卡具有下列几点优势:
1.满足不同学习偏好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优势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抽象思考,有的偏好实际操作,有的喜欢与人互动,有的透过观摩深化学习。运用牌卡进行教学可以做到同时满足这些学习需求:使用牌卡本身就是实操,选择牌卡的过程就在进行思考,而分享讨论则营造互动情境与观摩机会。不同学习优势的孩子都可以有所收获。
2.协助学生整理过去经验与自我觉察
学生可以透过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得到经验,但是经验必须经过整理与探问,才能觉察个人特质、价值观、优势能力、深层需求等等。它们无形又抽象,对学生来说看不见又摸不着,却深深影响生涯决定。学生必须有一个实体媒介,加上有系统、有方向的引导, 才比较容易有所感受。牌卡正是非常适合的媒介,再加上教师的课程设计,确实能协助学生提升自我觉察。
3.直接把探索与体验情境带进教室
其实操作牌卡的过程可以说是经过刻意设计的探索与体验情境。例如可以观察自己是否喜欢与人互动(兴趣)、在带有竞争意味的操作过程中自己是否在意结果(价值观)、反思过程对自己而言是容易还是困扰(多元智能中的自省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可以透过教师引导或提醒得到自我觉察。最棒的是同学们可以互相观察,并立即回馈对彼此的发现,这种实时而真实的回馈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其实可遇不可求。
4.有机会学习其他课程较难触及的多元智能
以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检视学校正式课程,可以发现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比较难对应到某一特定科目的主要学习核心,而透过操作牌卡、讨论分享、反思觉察,有目标性的练习与运用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有助于学生提升这两项未来在职场上非常重要的能力。
5.趣味性高
通常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教师带牌卡上课,会反映出非常好奇、兴奋的情绪,对于调动学习动机是很有效的。而带有竞赛趣味的牌卡活动设计,更是让学生非常积极投入,气氛热烈。
6.变化性高
在课堂教学时,牌卡可个人操作,也可以分组操作。活动性质可单纯自我探索,也可以透过小组竞赛增加探索过程的趣味性。因应不同教学主题,可单纯以牌卡为主要教学工具,也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教材,牌卡为辅助工具。搭配不同组合,可以提升教学变化性。
参、运用牌卡教学的经验分享
在实际运用牌卡教学时,其实有不少准备工作,以下就从课前导入、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举例等方面分享笔者的经验。
一、课前导入
1.经费评估与购置
牌卡可购置可自制,如果从未使用过牌卡教学,建议先以购置为主。目前一套牌卡售价大约在新台币数百元至千元不等,以一班40人估算,分组教学可能要最少需要6-8套,个人使用则需要40套,经费需要在新台币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实际上可能需要购置2-3种不同的牌卡使用于不同教学单元。建议可先购置一种牌卡6-8套,一方面教师本身先熟悉牌卡的使用方式,一方面设计课程运用在分组教学,观察学生反应,评估教学成效。
2.管理机制的建立
如果一次购入多套同样的牌卡,在正式带入课堂之前,建议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检视内容物是否完整。一般来说会有牌卡使用说明、牌卡本身若干张(通常有数十张),以及空白卡(通常2~3张)。如有缺漏,应立即向厂商反映补足。
(2)进行编码作业。先在外盒不显眼处以油性笔写上或制作标签贴上校名,以示为学校公物。并给予流水编号。接着所有内容物都需标明同样的流水编号。数十张牌卡则先检视是否已印制好编号, 如果没有,则建议再给予编码。例如一次购入八套,则编为1-8盒,第一盒牌卡本身再编为1-1、1-2等等以此类推,第二盒牌卡本身则编为2-1、2-2等等。
(3)编码完成的牌卡即可带至大班教学后,即使教学过程学生误将不同盒的卡片混在一起,造成不同盒牌卡或有重复或有缺漏,也能依据编号重新整理,方便下一次教学使用。
3.牌卡收纳与存放
如果购买大量牌卡,需要预先规划固定的存放空间,并依牌卡种类分别放置整齐,同样的牌卡可以用箱子或篮子放置在一起,要带到其他空间使用也方便。
二、课程设计:
1.牌卡选择:目前市面上可见的牌卡五花八门,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如何选择适合教学的牌卡呢?就笔者经验,要从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为思考起点,例如要探索生涯价值观,市面上就有专门针对生涯价值观设计的牌卡,这就可以优先选择。另外关于能力、兴趣、职业喜好、人生需求等也都能在市面上找到相应的牌卡,且附有使用方法建议,都可以作为参考。
2.分组人数:一组人数以4~6人为佳,至多不超过8人。超过8人则可能会有同学较难参与并投入课程,殊为可惜。
3.场地选择:课程进行场地的考虑。如果是每人一套的个人探索,在一般教室进行比较方便,因为有桌椅可以使用,且发出去的数量很多,最后整理牌卡时比较不容易混在一起。如果是采分组设计,因为需要互动讨论,建议在有分组桌椅的教室进行较为适合。如果是在学生需要席地而坐的地板教室进行课程,务必注意组与组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讨论互动时比较不会相互干扰。
4.时间分配:以牌卡进行教学时,大致会包含操作说明、实际操作、讨论分享与反思记录等几个部分。如果是个人探索型的牌卡活动,教师可以一边进行说明,一边请学生同步操作,时间设定为预定教学时长的50%-60%左右,接下来的讨论分享与反思记录约占30%-40%时间,最后10%时间由教师总结并请学生整理好牌卡准备交回。如果是分组活动或是带有竞赛意味时,则调整为教师说明规则10%时长,分组活动进行20%-30%时长,分享讨论30%-40%时长,反思记录20%时长,教师总结与学生整理牌卡10%时长。这样的教学时长分配建议是因为牌卡活动本身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愿意主动投入,必须留出足够长的课堂时间进行后续的自我整理、觉察与反思,才能深化学习效果。如果只有操作完牌卡就匆匆结束课程,学生非常有可能只记得玩了一个有趣的牌卡游戏,失去了教学意义。如果是一系列的生涯规划课程,使用牌卡为主要活动的单元建议至多占总单元数的1/4,以免学生感觉太过重复而兴趣不高。
5.反思记录:建议要设计学习单,让学生记录牌卡结果与反思过程。因为牌卡会由教师收回,完成后的学习单可以提醒学生透过牌卡的学习结果与自我觉察内容。教师也可以从学习单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甚至给予个别学生更多回馈。
三、活动设计举例-探索生涯价值观
肆、结语
牌卡可以引发学生好奇,活络课堂气氛,运用在生涯规划课程时,透过教师结构化的活动设计,深入浅出的提问引导,启动学生深入探索、觉察与反思,以帮助学生能更有方向性的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然而,牌卡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牌卡有多精美多丰富,明确而细腻的教学设计更是重中之重,这是在运用牌卡时必须时时放在心上的提醒。
作者:李孟真
NCDA生涯发展咨询师(CDA)和生涯发展认证讲师(CDI)
中学专任辅导教师、生涯规划课程教师